东营昌顺精铸设备有限公司

 
 
 昌顺简介
 

 

窑炉节能改造,燃气工业窑炉节能改造,焙烧炉节能改造

用蓄热回收技术窑炉节能改造原理图

一、 蓄热式余热回收简介

蓄热回收燃烧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开始流行的一种革命性的全新燃烧技术,它通过高效蓄热材料将助燃空气从室温预热至接近原来烟道排烟的高温,使排烟温度控制在110℃以下甚至30℃以下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回收烟气余热,使炉内燃烧温度更趋均匀。
二、蓄热式加热炉的工作原理
蓄热式加热炉实质上是高效蓄热式换热器与常规加热炉的结合体,主要由加热炉炉体、蓄热室、换向系统以及燃料、供风和排烟系统构成。
蓄热室是蓄热式加热炉烟气余热回收的主体,它是填满蓄热体的室状空间,是烟气和空气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在加热炉中,蓄热室总是成对使用,一台炉子可以用一对,也可以用几对,甚至几十对。在国内的一些大型加热炉上,最多用到四十几对。
在蓄热式加热炉中,换向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配合换向阀安全准确地工作,必须配备一套可简可繁的控制系统。

蓄热回收窑炉节能改造,蓄热式燃气工业窑炉节能改造,节能蓄热焙烧炉节能改造

公司采用蓄热回收燃烧技术生产用于精密铸造生产的模壳节能蓄热式燃气焙烧炉

采用蓄热回收技术,对窑炉节能改造,在炉膛1100多度的情况下,使窑炉排烟温度降低到30-70度温升,是燃气工业窑炉节能改造方式中最节能的方法,也可适用于一般加热炉的节能改造、焙烧炉节能改造。

目前燃烧式工业窑炉,特别是炉膛温度较高的加热或焙烧工业炉,主要热量损失是烟气带走的热量,因此采用蓄热式热回收技术对工业窑炉进行节能改造,是效果非常好的办法。

工业“十二五”将对锅炉窑炉进行节能改造
作者:未知?? 来源:工信部网站
?????? 组织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内燃机系统节能、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节能产业培育等九大重点节能工程,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 (一)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工程针对工业锅炉窑炉自控水平低、平均负荷低、装备陈旧落后等问题,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技术改造。

  区分锅炉运行效率和使用燃料等情况,重点推进中小型工业燃煤锅炉节能技术改造。淘汰结构落后、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的旧式铸铁锅炉;采用在线运行监测、等离子点火、粉煤燃烧、燃煤催化燃烧等技术因地制宜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采用洁净煤、优质生物型煤替代原煤,提高锅炉燃煤质量,在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区进行煤改气,在煤、气资源贫乏的地区推进太阳能集热替代小型燃煤锅炉。

  采取窑体减少开孔与炉门数量、使用新型保温材料等措施提高工业窑炉的密闭性和炉体的保温性。对燃煤加热炉采用低热值煤气蓄热式技术改造,对燃油窑炉进行燃气改造。重点实施石灰窑综合节能技术改造和轻工烧成窑炉低温快烧技术改造,推广节能型玻璃熔窑。

  到2015 年,工业锅炉、窑炉运行效率分别比2010 年提高5%和2%。

  (二)内燃机系统节能工程

  以内燃机产业升级和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为核心,加强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内燃机整机、部件、替代燃料应用领域,开展节能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

  推广高压燃油喷射、增压、排气后处理、高效滤清、低摩擦和高密封等技术,提高内燃机的综合效率,降低内燃机燃油消耗。开展燃用替代燃料内燃机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以醇醚燃料、生物燃料、气体燃料为重点,着力解决替代燃料应用中关键零部件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采用先进的内燃机制造工艺及材料,优化整机与配套机械的匹配技术,大力推广废气涡轮增压技术,重点支持电控燃油高压喷射系统、高效增压器和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到2015 年,内燃机产品燃油消耗率比2010 年降低10%,投放市场的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占市场保有量的20%。

  (三)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工程

  针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低、系统匹配不合理、调节方式落后等问题,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轻工等重点领域,加快既有电机系统变频调速改造,优化电机系统控制和运行方式。

  重点改造高耗电的中小型电机及风机、泵类系统,严禁落后低效电机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采用变频调速、永磁调速等先进电机调速技术,改善风机、泵类电机系统调节方式,逐步淘汰闸板、阀门等机械节流调节方式,重点对大中型变工况电机系统进行调速改造,提高电机系统运行效率。通过软启动装置、无功补偿装置、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等,合理配置能量,实现系统经济运行。以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传动方式改造传统的机械传动方式,逐步采用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拖动装置。加快电机系统节能改造步伐,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设备融资租赁等市场化机制推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

  到2015 年,电机系统节电率比2010 年提高2-3 个百分点。


   (四)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工程

  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等余热余压资源丰富行业,全面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推进低品质热源的回收利用,形成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

  钢铁行业基本普及焦炉干熄焦装置、高炉干法除尘及炉顶压差发电装置,重点推广焦炉实施煤调湿改造、转炉余热发电装置和烧结机余热发电装置;有色金属行业重点建设冶炼烟气废热锅炉和发电装置,推广粗铅、镁冶炼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化工行业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和炭黑余热利用技术;建材行业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部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重点推广玻璃熔窑余热发电技术、煤矸石烧结砖生产线余热发电技术;轻工行业加快对造纸生产实施全封闭气罩热回收节能技术改造。

  (五)热电联产工程

  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轻工等行业发展热电联产,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发展热电联产,推广使用背压式汽轮机、抽气凝汽式汽轮机、微型透平机、螺杆膨胀发电机等设备,提高热电联产的装备水平。支持热电联产新增项目采用高效率、低排放供热机组,发展非采暖期季节性用户。支持工业园区内企业按相关产业政策发展热电联产,为园区集中供电、供热、供冷。

  到2015 年,大幅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轻工等行业热电联产的平均热效率。

  (六)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工程

  加大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炼化尾气等工业副产煤气的回收力度,促进工业可燃气体资源综合利用。
优化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工艺,提高副产煤气回收率,减少煤气放散损失,提高煤气净化质量,推广煤气高温高压发电和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发展以工业副产煤气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广焦炉煤气作为冶炼还原和化工原料,采用转炉煤气、高炉煤气等混合煤气作为替代燃料。

  到2015 年,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8%以上。

  (七)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工程

  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通过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耗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总结完善钢铁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实践经验,逐步开展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推广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支持一批电解铝、铜冶炼、铅锌冶炼、镁冶炼大中型企业,年耗能30 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大中型企业,年产100 万吨水泥企业和大型玻璃企业,以及大中型造纸企业建设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加强对能源管控中心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组织项目实施情况检查,对项目节能效果进行后评估。

  到2015 年,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大中型企业能源管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节能贡献率达到5%以上。

  (八)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工程

  加快电子信息和绿色通信技术在工业节能降耗中的应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鼓励信息化企业开发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中的应用,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推动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等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水平。

  重点推广绿色数据中心、绿色基站、绿色电源,统筹数据中心布局、服务器、空调等设备和管理软件应用,选址考虑能源和水源丰富的地区,利用自然冷源等降低能源消耗,选用高密度、高性能、低功耗主设备,积极稳妥引入虚拟化、云计算等新技术;优化机房的冷热气流布局,采用精确送风、热源快速冷却等措施。

  到2015 年,数据中心PUE(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之比)值下降8%。

(九)节能产业培育工程

  发展节能装备制造业。加大共性节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加快节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支持信息技术与节能技术融合产生的新型关键共性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节能装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装备制造企业以及特色化、专业化中小节能装备制造企业;选择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的区域,重点培育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节能装备),推动基地向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高效锅炉制造基地和高效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产业化基地以及余热余压利用装备制造基地。

  培育节能服务产业。以培育节能服务公司、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鼓励重点用能企业依托自身优势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行业提供节能服务。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节能项目融资担保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节能提供“一条龙”服务。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节能装备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以上,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产业体系,培育1000 家具有较强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

 

 

 

 
  
 

销 售 部: 0546-8313286 15263863733 电子邮箱:cs679@163.com

微信号:15263863733

鲁ICP备09074052号 版权所有 2006 东营市昌顺精铸设备有限公司